今年以来,济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紧盯产业链金融辅导、金融辅导助力重大项目建设、金融机构高管走基层“十百千万”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,打出“金融辅导+”组合拳,持续深化提升金融伙伴机制,以高质量金融辅导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截至11月末,全市各项贷款余额7276.95亿元,比年初增加866.58亿元,增幅13.52%。
一、实施三大行动,深化“金融辅导+企业”。一是开展金融机构高管走基层“十百千万”行动。围绕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,针对企业项目清单,编印《济宁市“十百千万”重点企业项目融资推介手册》,梳理118个金融辅导产品政策包,组织金融机构开展“送政策、送资金、送服务”进企业活动。目前,各金融机构累计走访对接企业项目2710个,提供融资支持482.55亿元。二是开展“金融专家会诊”专项行动。从全市银行、保险、券商、基金、担保等机构抽调专家组建金融诊疗队141支,深入文旅、商圈、康养、教育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消费场景、产业园区,面对面把脉问诊,对企业盈利、偿债、运营、成长等4个方面能力、10项关键指标进行深入分析,出具金融体检报告,一企一策实施精准治疗。今年以来,新增结对辅导企业324家,累计达到2986家、落实信贷资金346.28亿元。三是开展民营小微“首贷培植”行动。根据企业社会信用等信息,建立动态首贷企业白名单,“一企一策”制定首贷培植方案。今年以来,共向金融机构推送白名单企业10.3万户,新增民营小微“首贷户”7927家、获得贷款支持64.92亿元。
二、贯通两个渠道,优化“金融辅导+产业”。市级层面,出台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20条措施,全面推行“产业链行长制”,围绕全市“231”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,优选市场前景好、发展潜力大的892家攀登企业,逐一明确主办银行及包保联系负责人,一对一推动企业融资诉求快速解决,今年以来,为攀登企业新发放贷款309.78亿元,推动全市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长15.96%。县级层面,开展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链金融辅导,从14个县市区精选绿色节能建材、煤化工、先进碳材料、工程机械、纺织服装、生物医药等14个特色产业链,从融资对接、产业规划、招商引资、上市培育等方面为链主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。目前,14个县市区与14个产业链金融辅导服务团签订合作协议超26亿元。
三、坚持三管齐下,强化“金融辅导+项目”。一是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。实施金融辅导助力重点项目专项行动,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,通过组织开展金融沙龙、赶金融大集、企业家恳谈、行长访厂长等对接活动,高效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需求。今年以来,市级层面已举办各类政金企对接活动16场,提供信贷支持664.09亿元。二是持续跟踪谋划储备项目。针对全市214个重点谋划储备项目,明确首席金融辅导专员,建立月调度机制,及时掌握项目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、问题,“一项目一专员”提供精准金融辅导服务。截至11月末,各金融机构已为全市214个重点谋划储备项目发放贷款226.07亿元。三是强化政策性资金运用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对接政策性银行专班作用,组织召开全市金融能力提升培训会议,邀请省农发行、国开行专家就政策性银行信贷政策、合作模式等进行专题授课,引导银行机构提前介入指导,围绕上级行授信准入条件,配合发改等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性谋划、包装项目,提高储备项目的质量和可行性,争取获得更多融资支持。截至11月末,农发行、国开行已累计为全市37个项目审批贷款186.87亿元,为56个项目发放贷款140.1亿元。
四、选派一批挂职,细化“金融辅导+县域”。从全市金融机构分别选派14名、156名金融干部到县市区挂职金融副县长、副镇长,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是当好政银合作“连心桥”,互惠共赢彰显新活力。挂职干部充分发挥“金融管家”和“政银联络纽带”作用,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,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,为产业振兴蓄势赋能。截至11月末,累计培育扶持特色产业443个,授信支持34.62亿元;以“按揭农业(畜牧业)贷”方式累计支持农业、畜牧业项目5.64亿元。二是当好涉农主体“加油站”,提质增效开启新局面。围绕当地产业整体规划布局,主动研究镇域经济特点,积极对接重点客户、特色产业。截至11月末,累计对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28个,授信支持32.17亿元。三是当好社会责任“先锋队”,金融素养实现新提升。依托金融夜校广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,在推动各级惠农惠企政策落地见效。截至11月末,累计参与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活动、信贷产品推介会4400余场。(苗昱 于子龙)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