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作面包,被捧上“神坛”
说到底,面包是一款食物,将手作面包送上“神坛”的,也是不同于线下连锁面包店的独特口味。
周琪在一篇推荐贴中种草了武汉这家店的特色米面包,还有广受好评的番茄猪肉脯吐司,这些风味在北京的线下面包店很难买到。
大多数手作面包店会将自己的原料公开,用料越好越容易吸引顾客,比如法国进口的面粉,英国进口的奶油,还有各种新鲜采摘的果蔬。
在手作面包爱好者眼中,依托于更好的原料与更新的创意,优质的手作面包牢牢占据鄙视链顶端,而贵价连锁面包和商超烘焙输在独特性和原料质量,显得并不入眼。
除了口味与创意,有限的生产力还为手作面包增添了物以稀为贵的附加值。仅靠工作室一两个人搓面包很难稳定开团,比如周琪正在等待的另一家店,几乎每3个月到4个月才开团贩售一次。相对的,喜欢这家店的顾客如果本次没买到,就得等上小半年。“甚至,有的手作面包店太火了,店主还会提前截单,开团两三分钟就不卖了,担心自己做不过来。”周琪说。
手作面包的抢购热潮就这么铺开了。周琪排号最夸张的一次是今年2月,她参团了一家杭州的面包店,限时30分钟,她在截单前最后三分钟点进去购买,排到了5800号。不过这家店产能比较高,周琪在4月初就收到了面包。
▲ 周琪收到了排号5800号的手作面包。图 / 讲述者提供
湘湘不愿意承担抢不到面包的风险,她选择一次性买很多,囤起来。狂热时期,湘湘每个月要买20多单手作面包,一年几乎花出7万元。在湘湘的家,有一间专门放面包的房间,陈列着大小不一的3个冷冻冰箱,最大的有300升,里面装着近一年多来被她选中的面包。
手作圈流传着一个关于面包的“秘笈”:冷冻即永久,如果及时把这些面团冻起来,那它们的保质期可以无限延长。
这些变得硬邦邦的面团也被称为“僵尸面包”,在社交平台,有人专门低价收这些二手面包。
即便存货多消耗慢,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,湘湘从不敢将它们卖出去。不过,她坚持冷冻的面团不会变质,影响的只有口感。湘湘曾复热过一块冻龄1年8个月的全麦卷,先蒸后烤,吃了几口后,实在太干巴,只好给扔掉了。
▲ 湘湘囤在冰箱的手作面包。图 / 讲述者提供
湘湘生活在云南,从事电商工作,大约四年前开始买手作面包。“和很多人买手作的原因差不多,我也是因为想减肥才开始吃的。”湘湘说。大多数手作面包的面粉采用高纤维的全麦面粉,制作时低糖油,没有添加剂,被很多人认为减肥期食用能增加饱腹感,并降低热量摄入。
事实上,吃了四年手作面包后,湘湘觉得这种面包对减肥的作用并不明显,只是在想吃热量更高的甜品时起到了替代作用。
一度,多买些面包能安抚湘湘在生活中的焦虑,因为那是一种链接着幸福感的食物。
面包越囤越多,身边的朋友也曾劝湘湘不要买这么多了。可每次看到心仪的面包房时隔几个月再次开团,湘湘还是忍不住下单,因为“这次不买就买不到了”,或者“买得少就还得再等下一次了”。
在湘湘印象中,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父母很少给她买面包或者蛋糕,她以前是不爱吃糕点的。可长大之后,每次吃复烤后的手作面包都给她带来一种幸福感,一时间,她也分辨不出自己以前是真不喜欢,还是因为很少吃到,才找了个欺骗大脑的借口。
直到去年,她才决心减少每个月买面包的频次,现在差不多一个月买10单左右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