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网感”面包,也有“粉圈”了

手作面包在互联网上的走红,让更多烘焙爱好者产生创业热情。

去年夏天,95后面包师李李独立创业,在寿光拥有了一间80平米的烘焙工作室。与传统线下面包店不同,这间烘焙工作室在二楼,没有线下零售的空间,整间工作室都是“后厨”。

李李是广东人,和丈夫结婚后留在了以蔬菜闻名的“宇宙寿光”立业生活。准备开店时,李李在市中心看了很多铺面,商业街一层的旺铺租金高,一旦设置展示柜,还得为店铺的整体视觉设计继续投资,创业成本直接翻了好几番。最终,她决定先做一间烘焙工作室,投入了十多万元,通过网络团购的方式贩售面包。

“一人面包店”的运作方式十分质朴,工作周期以“开团日”划分,这之前的一到三天需要备料、打面团。开团日当天的工作最为繁重,要把所有面包订单现做现烤,并在下午之前打包,发出快递。李李每个月开团两次,每次大约能做200个面包,这样一来,她每周还有两三天的时间休息、研发新品。


▲ 李李在工作室烤的面包。图 / 讲述者提供

在社交平台,一个人开面包店的话题很受关注,李李经营着两个账号,一个以店铺“月居居”命名,另一个以私人账号的形式,发布自己做包的日常VLOG。手作面包店店主的风格各有不同,有的人喜欢和粉丝对话,有的则侧重展现做面包的过程,通过各具特色的画面和剪辑方式收获关注,从而为自己的面包店引流。

与其他手作面包店店主的VLOG相比,李李拍摄的视频比较简单,尤其到了开团日,她会从早上四点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,期间只能把手机放在支架上,没空去调整角度。

在这天,10余种面包在李李的烤箱中诞生,不同的面团发酵时间不同,需要放上各自的计时器严格控制,李李需要见缝插针般安排自己的工作流程,趁着发酵准备馅料。过不了多久,工作室里就会被此起彼伏的“滴滴”声和小麦香气填满。

有粉丝看到李李的视频,从而对她做的面包产生好奇,在评论区留言怎么买。这时候,李李会切换成工作号给对方留言,用隐晦的方式介绍购买流程。出于不同社交平台的限制,提到明确私人贩售、换平台引流的信息可能被屏蔽。

要找到快团团这类团购小程序,需要店铺特定的二维码或号码,所以有手作面包店店主研究出加密对话的方式,将自己的团购码缩小,增加透明度,用叠水印的方式叠加在一张毫不相关的图片上,并配文:“宝宝能看清楚吗?”

破哥从事烘焙行业10多年,现在是成都一家烘焙项目咨询公司创始人。他有一位来自深圳的学员,深谙互联网获客之道,组织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用70多个账号同时发视频运营,此前被封禁了数个账号。

社交网络正在改造烘焙行业,让一批更具“网感”的独立店主收获流量,从而卖更多面包。最近,一位将做面包的辛苦结合“发疯文学”的店主流量很好,破哥研究后发现这种吐槽型的视频不仅能吸引不了解烘焙的粉丝,还能吸引一部分同行,当自己的“嘴替”。

一种类似追星“饭圈”的风气也在手作面包圈滋生着。毕竟,手作面包店主在社交平台引来的除了是买面包的顾客,还是自己的粉丝。

去年年底,湘湘复购了一家手作店的番茄酵液吐司,没想到按照步骤复热后,原本暄软的吐司渗出了大量的油。湘湘立刻和店主沟通,为什么无糖油的面包会有这么多油出现。对方答复变化不定,先是说馅料中有油,所以有油溢出是正常的,几番沟通后,又说是因为她在云南距离太远,才导致面包变质。

湘湘对这家店很失望,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避雷帖。店家看到后要求她删帖,还说要报警处理。最后,双方以退款、删帖的方式收场。

没过几天,湘湘发现陆续有人来自己的账号留言,骂她是“白嫖党”,只是想免单面包罢了,她才知道是那个店主发了帖子说自己的面包被“冤枉”了,引得五六个粉丝找上湘湘。

“我们明明是付钱买货的,”湘湘很不理解,“结果还要无条件支持店家,当店家的‘腿毛’。”


▲ 社交平台上的手作面包店避雷帖。图 / 小红书截图

除了手作面包,贵价连锁面包店也在被网络改造。各家店铺无法像手作店主那样和粉丝紧密互动,但可以靠更漂亮、更吸睛的店内视觉设计吸引顾客拍照,吸引年轻人打卡、并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种草照片。

曾经的网红蛋糕鼻祖“Lady M”并没有着重强调视觉符号,店铺装潢仅比传统社区面包店更加讲究、更加奢华。新一代网红面包店代表“黄油与面包”(BUTTERFUL & CREAMOROUS)完成了进化,标志性的荧光绿纸袋子诞生了,你可能从未走进这家复古装潢的店铺,但或许见过这一抹荧光绿。

渐渐地,摸到门路的贵价面包店开始复制这一思路,无论是美心集团旗下高端烘焙品牌“PAPER STONE”标志性的窑炉石纹,还是最近入驻北京合生汇的“JOJO丹麦下午茶”的童话北欧风小猫标志,都具备足够的视觉冲击力,让年轻消费者们进店打卡。
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